134-1119-1149020-85511713
在“大思政課”建設全面推進的背景下,高校黨史館正從傳統的校史陳列空間,轉型升級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育人平臺。作為專注于黨史館設計的專業機構,我們深刻認識到,高校黨史館不僅是展示黨的光輝歷程的窗口,更是涵養青年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的沉浸式思政課堂。如何實現黨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是我們設計實踐的核心命題。
一、以育人導向重構空間功能
高校黨史館的服務對象是青年學生,其設計必須契合青年認知特點與成長規律。我們摒棄“說教式”展陳,構建“可進入、可互動、可共鳴”的學習場景。通過設置“信仰對話”“青春答卷”“時代使命”等主題單元,將黨的百年奮斗史與青年成長、國家發展緊密關聯。例如,在“青年與黨同行”展區,我們通過多媒體時間軸展示不同時代青年的奮斗身影,并設置“寫給2035年的我”電子信箱,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理想與時代責任,實現情感共鳴與價值引領。
二、以課程思維設計展教內容
我們堅持“展即是教”的理念,將黨史館內容與思政課程體系對接。聯合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圍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重點,提煉核心知識點,轉化為可視化、故事化的展項。如在“改革開放”展區,設置“模擬經濟特區建設”互動沙盤,學生可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政策決策過程,在實踐中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種“展教融合”模式,使黨史館成為行走的思政課堂,延伸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三、以科技賦能提升參與體驗
針對青年學生“數字原住民”的特點,我們廣泛應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AI導覽、數字孿生等技術,打造智慧化學習空間。學生佩戴VR設備,可“親歷”中共一大會議現場或延安窯洞講學;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黨史微課或參與線上知識競賽。我們還開發“黨史研學打卡”小程序,支持學生自主規劃參觀路線、完成學習任務、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實現從“被動參觀”到“主動探究”的轉變。
四、以協同機制促進長效育人
我們注重設計可持續運營的育人生態。在空間規劃中預留多功能研討區、紅色書吧、學生創作展示墻等,支持黨團活動、主題班會、藝術創作等多樣化使用。同時,協助高校建立“學生講解員+教師指導+數字平臺”協同機制,鼓勵學生參與策展與宣講,在“講”黨史的過程中深化“學”與“信”。
高校黨史館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知識與信仰的紅色橋梁。我們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用專業設計語言詮釋紅色精神,讓黨史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徑,助力打造有溫度、有思想、有活力的高校紅色育人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