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119-1149020-85511713
隨著科技發展,高校思政教育正迎來數字化轉型的機遇。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以其沉浸式、交互性的特點,為思政教育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技術不僅能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更能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可感可知,讓歷史場景“活”起來,讓價值引領更貼近青年學生的認知習慣。以下是三個貼近實際的應用場景,展現了技術賦能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
場景一:沉浸式歷史課堂——讓紅色記憶“觸手可及”
傳統思政教育中,歷史事件往往通過課本、圖片或視頻呈現,學生難以真正“走進”那段歲月。VR技術可以構建高度還原的歷史場景,讓學生以“親歷者”身份參與其中。比如,在講述革命歷史時,學生戴上VR設備,便能“置身”于當年的戰場、會議現場或群眾運動中:耳邊是炮火聲與口號聲,眼前是先輩們堅定的眼神,甚至能“觸摸”到斑駁的文物、感受到環境的溫度。這種沉浸式體驗打破了時空壁壘,讓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細節的記憶。學生可以在場景中與虛擬人物互動,了解他們的故事與選擇,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為什么歷史選擇了人民”“為什么信仰的力量如此重要”。
場景二:互動式理論課堂——讓抽象概念“看得見、摸得著”
思政理論中的一些概念,如“共同富裕”“人類命運共同體”,往往因抽象而讓學生感到距離感。AR技術能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可視化的“現實”,讓理論從書本走向生活。例如,在講解“共同富裕”時,學生用手機或AR眼鏡掃描教室墻面,便能“看到”一個虛擬社區:從脫貧攻堅前的落后景象,到產業振興后的繁榮場景,居民收入、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等數據以動態圖表形式呈現,甚至可以“參與”虛擬社區的決策,感受政策落地后的變化。
場景三:實踐式價值觀課堂——讓道德選擇“有代入感”
價值觀教育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在真實情境中如何選擇”。VR/AR技術可以創設模擬的道德困境場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做出判斷與行動。比如,設計一個“虛擬社區服務”場景:學生扮演社區志愿者,面對老人求助、鄰里糾紛、資源分配等問題,需要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個選擇都會觸發相應的結果反饋。
VR/AR技術為思政教育基地帶來的,不僅是形式的創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級——從“灌輸式”轉向“體驗式”,從“單向傳遞”轉向“雙向互動”,從“理論說教”轉向“情感共鳴”。當然,技術只是工具,核心仍在于“以學生為中心”,讓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里。未來,隨著技術的普及與內容的深化,數字化思政教育基地將成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讓青年在科技與人文的交融中,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
全國服務熱線:020-85511713 QQ:2903631311
【本文標簽】 思政教育基地 思政教育基地設計 高校思政教育基地數字化設計
【責任編輯】小橋